芝加哥
- Eric Zhang
- Feb 23, 2020
- 3 min read
Updated: Apr 5, 2020
周五在芝加哥出差,刚好周末不用加班,干脆在城里小住两晚,跟老朋友们喝个酒吃个饭。
朋友们说,来得正是时候,这个周末芝加哥不下雪。但我知道,就算是大晴天,素有风城之谓的芝加哥在冬天无论如何也是冷的。那里的冷是真正的冷。走出机场大门,刺骨寒风扑面而来,体感温度估计有摄氏零下十度,是那种让人觉得耳朵要掉下来、眼泪要飙出来的冷。赶紧三五步奔向计程车,倏地钻进车里,还得打好一阵寒颤才缓过神来。
晚上从机场高速一路进城,用不了多久,风城灯火通明的夜景就浮现在车窗前。从远方向城市望去,深蓝的夜空是画布,错落的高楼用各色灯光勾勒出这座城市特有的线条,这便是每个在夜幕降临后造访的游客对一座城市的最初印象。美国人把它形象地称为skyline,中文好像译作天际线。我觉得中文更有诗意些,贵在一个“际”字,遥遥无边而又彼此呼应,楼阁间万家灯火点亮在天的那一边,旅途中游子稽首踟躇在地的这一边。
每次与一座城市久违后的重逢都是一种奇特的经历。有如旧友,时日不见,感情如故,互相都略有好奇之心,不知对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一街一景,指不定何时就能勾起一段回忆。就连路边最普通不过的街坊酒吧,那霓虹闪烁的招牌好像都在说,进来歇歇脚,解解渴,叙叙旧。
芝加哥是我在美国第一个造访的城市,我对她的感情因而更深一层。零九年初秋,我背着沉甸的登山包,里面塞着笔记本电脑、书籍、证件,左右手各拎一只大行李箱,从广州辗转香港飞到芝加哥,开始了我的旅美生活。在芝加哥北郊居住四年,到城里来的次数不少。记得第一次走在市中心密西根大道Magnificent Mile,就被芝加哥庄重而典雅的建筑风格深深吸引。直到如今每次差旅短驻,仍不禁发自内心地想要赞美芝加哥城市的美。
而芝加哥给我最美的印象,是一一年的夏天,我在市内金融区一间小银行实习。当时我仍住在北郊学校附近,每天早上乘紫线特快列车进城赶着上班。芝加哥的“地铁”是架空在马路之上的,而那时候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我和大多数乘客一样,乘车时一头扎进手机里。于是我每天上下班通勤的半个小时,就正好透过车窗认识芝加哥不同城区的风格与魅力。学校附近是独栋的民宅,靠近铁路而居,自然不是高档社区,房屋略显老旧,但每家每户也都收拾得整齐干净。往南驶去,经过几个小镇和“小中国城”(其实是越南城),而后城市气息渐浓。驶入市区之前要经过芝加哥老城,映入车窗的是欧式碎石小路,以及路边整齐的林荫步道和红砖砌成的洋房。再驶过两站后,车窗外不知何时突然高楼林立,朝阳打在办公楼青黑的玻璃上反射回来,煞是耀眼。每停一站都有乘客鱼贯而出,各个神情严肃地朝四方散去,开始一天紧张的日程。
幸运的是,我实习时活不多,朝九晚五,清闲得很。下班后还能顺路从火车沿途经过的越南城带点亚洲特色食材做晚饭,再买两个现烤广式菠萝包当早点。周末也根本没有加班这一说,时间全是我的。周六一个懒觉睡醒,出门走两个街区便到了湖边。所谓密西根“湖”,一眼望去其实跟海并无不同。湖边还有漫长的沙滩,麦黄色的细沙在阳光下已微微发烫,赤脚在沙滩上漫步,特别舒服。有当地人在沙滩上晒太阳、看书,也有三五成群的学生在玩橄榄球或是飞盘。要是有功夫到城里去,可以从家里带一瓶葡萄酒,在街角商店买一点芝士,然后到千禧公园的草地上懒洋洋地躺下,享受午后温暖的阳光和公园舞台上芝加哥交响乐队的免费露天音乐会。傍晚八点回家,正是晚霞初上之时,邀好友二三,拎啤酒半打,叫匹萨一盒,搬椅子数张,坐在露台上消暑解乏,好不逍遥。那年暑假之后,好像再也没有过那么惬意的夏天了。
这次重游芝加哥不过一天两夜。老友相聚,酒过三巡, 杯盘狼藉。知道大家都好,吹吹牛叙叙旧,直到下次再聚。
Comments